端午节“小长假”消费是疫情管控放开之后第四个节日(之前的春节、清明节和五一节),假日经济效应不言而喻得到了较好的释放,今年端午期间的各项数据比如国内出游1.0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0亿元,两个指标分别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112.8%和94.9%。这进一步表明,三年疫情所形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正在被全面消除,各行各业的“烟火气”正在回升,尤其是旅游业更是立竿见影。
可见,假日经济对内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从1999年第一个黄金周诞生之后,每年假日经济对国内经济拉动的贡献力度相当之大。据全国假日办披露,自2000年“十一”到2007年“春节”,19个黄金周(2003年“五一”除外)共计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其中从2000年至2013年的14年里,“十一”黄金周全国接待游客数量一直呈递增趋势,14年间增长了6.2倍。2000年的“十一”,全国共接待游客5980万人次,2001年小幅增长7.0%,达6397万人次。2002往后到2011年,“十一”游客数量增长进入快车道,除2007年增速为9.6%,低于10%外,其他年份增速均在10%以上。
其中,2002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游客增长速度超过20%。到了2011年,“十一”黄金周游客数量首次突破3亿人次大关。2012年在2011年3.02亿人次的基础上,暴涨40.9%,达到4.25亿人次,2013年略有下降。由于我国黄金周旅游人数快速增长,黄金周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加。相比于2000年,201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增长了8.7倍。200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为230亿元,之后的几年中,旅游收入一直以高速增长,所有年份的增长率均在10%以上,个别年份高达30%。
2012年,在旅游人数突增的推动下,“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增长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4.4%,一举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5亿元。但2013年,由于旅游人数增长乏力,旅游收入增长仅6.1%,为2233亿元。其它不一一列举。只是越往后黄金周接待的旅游越多,实现的旅游收入也越多,对GDP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
很明显,黄金周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推力,但从2014年之后,这种拉动作用在明显减弱,主要表现是人均旅游消费在逐年下降。导致这种结局发生,主要是我国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主要表现是旅游设施严重短缺,无法满足黄金周大量出行人员消费需求,国内黄金周”期间出现出行人员拥挤、事故多发、服务质量下降、景区设施欠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最为突出的是出现“多难”:即出现住宿难、乘车难、吃喝难、买门票难、甚至上厕所难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 正是黄金周中出现的这些旅游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不敢节假日出行,不能节假日出行,这实际使得黄金周拉动内需的作用在不断弱化。
由此,越来越多的国内民众在思考,也不断意识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不一定要靠长假,假期经济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建立对我国行政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休假制度,并分期分批进行,鼓励平时消费和分散消费,也鼓励发展当地旅游,这样既可带动旅游消费,也可对各景区减轻压力,使我国旅游资源能实现均衡消费,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发展多种休闲消费,丰富休闲品种,为满足更多个性人消费需求提供有利氛围,共同促进中国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中国内需。(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