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渤海银行被罚乖了?元老上位,王锦虹何以扭转局面?丨深度

正经社123人阅读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700字)

【正经社“银行转型”观察之二】



被媒体辣评为“一年至少违规7次”的渤海银行突然变成了守纪律的好学生。2024年已经过半,只收到3次处罚,而且处罚金额分别只有30万元、25万元和45万元,但处罚的原因和以往的多次处罚基本是一样的:风控和内控不力。

高于同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数百起经济纠纷诉讼,表明监管当局的处罚绝非偶然。

然而,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只是用风控和不良贷款率、内控和经济纠纷诉讼的叙事框架来讲述渤海银行的故事,又未免太过简单化。

简单梳理渤海银行的发展历程便不难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还要落到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且过度依赖大客户上。如果进一步挖掘,则会看到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的背后是战略定位的长期模糊不清。

新一届管理层显然认识到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加强风控和内控的同时,明显加强了业务创新的力度,特别是轻资产业务,但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副作用是存贷结构失衡和盈利能力的进一步下滑。

天津四大行之一的渤海银行正在经历的,是一次转型升级的阵痛。

1

受罚少了轻了

6月27日,渤海银行收到了2024年的第三次处罚通知,被处罚的原因是宜昌分行“发放虚假商用房按揭贷款且形成风险”,罚款金额为45万元。

前两次分别是,2月7日,渤海银行烟台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30万元;5月23日,渤海银行荆州分行因“违规转嫁成本”被罚款25万元。

但是,同2023年及以前“一年至少违规7次”的频率和动辄被罚几百万甚至数千万的额度相比,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受到的处罚明显少了轻了很多。

正经社分析师通过梳理2020年渤海银行港股上市以来的资料发现,最近4年,渤海银行收到的1000万元以上的罚款就有4次。

最早的一次是2021年5月21日,银保监会通报了对渤海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等5家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渤海银行被处罚的原因是,投向权益类资产及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面向一般个人客户销售、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管理不规范等,罚款金额达9720万元。

同年10月,因办理经常项目资金收付,未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违反规定办理结汇、售汇业务;擅自提供对外担保等行为,渤海银行再次被罚款1856万元。

2023年2月16日,渤海银行再次收到一张大额罚单,因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把银行员工和公务员等个人商用房贷款计入普惠型个体工商户抑或小微企业主贷款统计口径、把非小微企业划归统计口径、违规发放商用房贷款等五项违法违规事实,渤海银行总行被银保监会罚款430万元,分支机构被罚款1230万元,合计罚款1660万元。

值得顺便一提的是,仅仅一天之后,渤海银行又收到了银保监会的处罚通知,因涉及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不准确、未准确反映信用风险信息、股权质押业务错报、理财业务数据错报、主要股东数据错报等13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860万元



最近的一次是,2023年3月13日,央行官网挂出了针对渤海银行的10张罚单。罚单显示,渤海银行涉及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人民币反假有关规定、占压财政存款、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12项违法违规行为,没收违法所得106.98706万元,并处罚款1589.486898万元,合计被罚没1696万元。

2

风控内控成顽疾

从上述处罚案例不难看出,渤海银行几乎每次受罚,皆与风控和内控不力有关。

由于风控不力,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连续多年稳居同行前列。

2020年,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7%,仅低于浦发银行的2.03%和华夏银行的1.83%,远高于邮储银行的0.86%和招商银行的1.16%;2021年,下降了0.01个百分点至1.76%,仅低于恒丰银行的2.12%、民生银行的1.79%和华夏银行的1.77%,但明显高于邮储银行的0.82%、招商银行的0.91%和平安银行的1.02%;2022年,保持了1.76%的水平,仅低于恒丰银行的1.81%,但远高于邮储银行的0.84%和招商银行的0.96%;2023年,上升0.02个百分点至1.78%,不仅显著高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3年末商业银行1.59%的平均不良贷款率,而且高居股份制银行首位;2024年一季度,不良率维持1.78%不变,高居股份制银行首位。



而内控不力则直接表现为经济纠纷官司和消费者投诉不断。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不停地起诉追债,同时又因为质押企业存款被起诉,还因为擅自划扣房企重点监管资金而引发房主投诉和湖南省住建厅“拉黑”,渤海银行近几年的经济官司似乎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跟渤海银行发生过经济官司的知名企业就有恒大、泰禾、泛海、正源、济民可信、北大资源、盛运环保、国美、忠旺等。仅2023年,渤海银行与恒大的诉讼案件就超过了250起,还有108起争议标的金额超过3000万元的案件。

渤海银行的投诉量不是同行中最多的,但是最近两三年的增速却是同行中较快的。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四季度、2022年全年及2023年全年,渤海银行的个人贷款类业务投诉量同比增速均位列股份制银行前三;环比增速从2022年三季度到2023年四季度一直位居股份制银行之首;平均每千万客户投诉量环比增速从2022年四季度到2023年四季度稳居股份制银行首位。

超过50%的投诉指向了金融机构管理制度、业务规则与流程,然后依次是债务催收方式和手段,金融机构服务设施、设备、业务系统,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定价收费,营销方式和手段,信息披露、合同条款、消费者信息安全等。

3

渣打模式怎么失灵了

渤海银行的矩阵式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包括风控和内控体系,是渣打银行派出百人专家团队按照渣打银行的模式打造的。

所谓矩阵式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就是总行发挥政策制定中心、营销策划中心、信贷决策中心、风险管理中心等职能,集中统一配置资本、财务、IT等资源,支持和指导分支行执行营销前端的市场拓展、销售和客户服务等职能。总行部门按照前台、中台、后台相分离的原则进行设置。批发银行、零售银行两大业务条线为前台,直接发起营销和产品开发;风险条线、财务等部门为中台,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营运等部门为后台,集中操作和清算管理。

该套模式被渣打银行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对集中配置资源和有效管控风险非常有效。但是,为什么引入渤海银行之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呢?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曾经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作为外方股东的渣打银行的协助力量遭到了第一大股东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严重制衡,而后者不管是人力还是经验上均没有硬实力来更好规划渤海银行的未来。

渤海银行年报显示,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渤海银行持股25%,渣打银行持股19.99%,是第二大股东。

不过,通过简单梳理渤海银行的利润表不难发现,真正压塌治理框架从而导致一系列冒险和违规行为的,是巨大的盈利压力。

渤海银行的业务结构是比较单一的,即便是2020年公开上市以后,利息收入仍然占了总营收的85%以上,明显高于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上市股份制银行,说明渤海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银行被迫充当起了违规角色,而更严重的是,渤海银行对大客户的依存度很高,特别是房地产企业。

根据渤海银行财报提供的数据,2020年至2023年,渤海银行吸收的公司类存款分别为4299.74亿元、5417.88亿元、5526.33亿元和5658.72亿元,分别占各期存款总额的59.67%、67.53%、67.63%和63.07%;而同期吸收的零售类存款仅分别为806.04亿元、1218.33亿元、1380.16亿元和2020.91亿元,分别占各期存款总额的11.19%、15.18%、16.89%和22.52%。同期发放的公司类贷款分别为5188.74亿元、5534.98亿元、5524.52亿元和5400.17亿元,分别占各期贷款总额的63.81%、58.30%、56.47%和57.95%;而发放的个人类贷款分别为2671.49亿元、3365.17亿元、3388.71亿元和3153.00亿元,分别占各期贷款总额的32.85%、35.45%、35.28%和33.84%。

可能跟渤海银行的一些大股东同地产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比如渤海银行的基石投资者之一深圳市翠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恒大不仅存在高层人事交叉关系,还存在股权交叉关系,而泛海集团更是渤海银行的大股东),渤海银行同房地产企业的合作尤为紧密,恒大、泛海、泰禾更是渤海银行的座上宾。

过度依赖大客户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风险被高度集中。比如贷给国美的贷款还存在70亿元的风险敞口,泛海控股海外全资附属公司中泛集团所欠17.13亿元及泰禾集团所欠19.42亿元的债务至今还没能追回,恒大的债务更是悬而难决。

根据渤海银行财报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渤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3.65%,同比增加0.7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金额32.29亿元,占该行不良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1.00%,为渤海银行所有行业不良贷款之最。

4

战略定位难题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渤海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呢?

答案可能还要从渤海银行的战略定位中去找。

2005年12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渤海银行,是天津市、泰达投资控股奔走了十几年才获准设立的全国股份制银行,自然被天津市和泰达控股寄予了多重期望;而国务院会把关闭商业银行准入大门9年之后的第一张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许可证发给渤海银行,自然是有特殊考虑的。

多方重视使得渤海银行一出生就受到广泛关注。但又恰恰是因为多方的重视,给其战略定位出了难题。

泰达控股心心念念十几年想要有一家自己的银行,滨海新区想要跟上海浦东新区拥有浦发银行一样拥有一家专门为滨海新区建设服务的银行,天津市希望能通过成立一家新银行给天津重新恢复北方金融中心的蓝图破题,而国务院则希望渤海银行能成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试验田。

根据媒体报道,最初的方案里,新成立的银行定位为满足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需求的股份制银行,名字就叫滨海银行,但考虑到渤海经济圈正迅速崛起,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于是新银行的名字改成了渤海银行。2003年年初新方案上报央行时,采用的就是渤海银行的名字。

但是,新银行到底要做成一家什么样的银行呢?改名后反而不清楚了。

筹备之初,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给渤海银行提出过一个定位:利用民营资本,为民营资本服务。但正经社分析师发现,渤海银行正式运营后几经微调,变得模糊不清了。

2006年至2010年渤海银行的“一五”规划期间,工作重点是支持分支机构扩张,同时对批发和零售双主线共同发展策略进行了重点调整。

五年创业期快要结束的2009年,渤海银行聘请咨询公司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一份《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简称“二五”规划。该规划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最早于2013年实现登陆资本市场。至于战略定位,仍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渤海银行“三五”战略规划提出的“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和“投行与资管为特色的综合性银行”,可以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渤海银行对战略定位最清晰的表达。但是,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曾评论的那样,渤海银行虽然一直提差异化经营,可始终特色不明显,很多所谓创新探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走弯路,根本上都是对自身的定位一直不是很清楚。

不过,对于服务区域,渤海银行倒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

5

进退都有阵痛

曾有媒体评论说,渤海银行最高光的时刻是2020年7月16日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虽然用语有点刻薄,但确实反映了部分事实。比如2020年上市以后,渤海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就一直呈下滑之势,股价2020年11月底触及5.617港元/股(前复权,下同)的高点后一路下行,到2024年6月28日已跌至0.950港元/股。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资产质量的不断下降,不良贷款率已升至股份制银行的首位。

渤海银行需要一次重大的变革。

2023年7月,任职8年的李伏安卸任董事长,1971年12月出生的元老王锦虹接任。随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又密集批准了一批渤海银行各分行高管的任职资格。渤海银行的新一届管理层基本到位。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从2023年财报及2024年一季度财报透露出来的新信息可以看出,新一届管理层就任后,业务结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一是非息净收入占比明显提高,从2022年的14.35%上升到2023年的29.41%,2024年一季度略微上升至29.42%。2024年一季度增长比较明显是代理业务手续费同比增长121.8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55.65%,信贷承诺与贷款业务手续费增长24.75%,但是托管业务手续费、顾问和咨询费、银行卡手续费等收入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二是零售类存款占比大幅提升,2022年之前长期徘徊于17%以下,2023年便猛增到22.52%。但是,发放的个人类贷款占比反倒从2022年的35.28%下降到2023年的33.84%,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亦从2022年的36.46%下降到2023年的33.54%。

上述业务结构变化部分说明,渤海银行摆脱过度依赖净利差、向轻资产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同时,新一届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变得更加审慎。以前为了吸收存款,渤海银行给出了比同规模股份制银行更高的存款利息。从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25日不到4个月时间里,便两度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除了整存整取类的三年期和五年期产品年利率持平,余下所有期限和类别的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全部下调。与此同时,继续压缩不确定性较大的纯信用类产品(比如消费贷、经营贷),谨慎发展高息的次级贷款客户,收小风险敞口。

谨慎经营的确避免了增量贷款不良率的上升,但又带来一个显著的副作用:负债向核心业务的转换效率不足。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渤海银行总负债为16183.31亿元,同比增长4.44%;付息负债平均余额为15728.89亿元,同比增长6.49%,增速高出生息资产3.83个百分点;而核心的“存贷”业务中,“吸收存款”同比增长9.8%,但“贷款及垫款”同比不增反降3%,两项增速差高达12.8%。

负债向核心业务的转换效率不足对仍然严重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渤海银行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的影响非常明显。

面对业绩增长与风险控制的两难选择,渤海银行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或许,这就是其不得不承受的转型升级阵痛。【《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申请转载、对稿件有异议或投诉,欢迎联系微信号fxyayaya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妻子和两任丈夫同睡一张床 丈夫吃醋要告前夫强奸

汉史趣闻 浏览 410

起诉OpenAI

经济观察报 浏览 306

中国光伏企业高管被带走?德国警方回应

第一财经资讯 浏览 330

开工第一天被曝遭解散,高合汽车真的不行了?

盖世汽车 浏览 275

适合女生长期不换的微信头像!

Yuki女人故事 浏览 269

秦岚魏大勋海南再被偶遇!情侣装好甜

一诺小海 浏览 586

粤媒:广州队时隔8年再次开启胸前广告招商,踏出自主运营新一步

直播吧 浏览 261

外媒:法国如今的这场危机 比2005年那场猛烈10倍

参考消息 浏览 400

队记:老鹰将把布鲁诺-费尔南多下赛季260万合同转为全额保障

直播吧 浏览 321

别太期待,Cybertruck 可能要被马斯克「拖」垮了

爱范儿 浏览 461

真要卖了!中国海军052D亮相中东防务展"推销"自己

军武速递 浏览 2548

这五十岁的“天仙”,越熟越有味道

扒圈818 浏览 299

天价停车费事件致5官员被停职 专家质疑收费没进财政

上游新闻 浏览 317

二级表彰×1,三等功×3,他的喜报送到啦!

环球网资讯 浏览 281

掌握4个通勤穿搭要点 做有魅力的都市丽人

虎哥说衣不二 浏览 254

「神奇」不再,58同城裁员自救?

豹变 浏览 462

谁要搞垮农夫山泉?

大猫财经Pro 浏览 228

40岁左右女人,不容错过的"高智感"穿搭,轻松拿捏精英范儿

静儿时尚达人 浏览 108

法拉第未来将于5月31日举行FF 91汽车终极发布活动

IT之家 浏览 486

“老司机”丰田,给新造车上一课

1号车盟 浏览 237

36岁李菲儿近照引热议,身材发福生图撞脸刘晓庆

叶公子 浏览 258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沪ICP备2001795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