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只是简单的AI惹得祸?国内大厂又该如何应对?
![]()
文/每日资本论
“末日博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曾预言,粗放式增长模式无法持久,终将崩塌。风水轮流转,这回该科技巨头了?
近日,IBM 宣布本季度将启动裁员计划,预计影响数千名员工。此次调整正值该公司将战略重心转向高利润软件业务之际,华尔街正密切关注IBM能否把握人工智能相关云服务需求带来的机遇。
需要注意的是,自去年开始,美国已经刮起了裁员风暴。如果说上一轮裁员还带有疫情后经济复苏乏力的普遍性特征,那么如今的裁员潮则呈现出鲜明的科技行业集中化趋势。公开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在今年10月宣布的裁员人数超过15.3万,创下20年同月最高纪录。
科技行业更是寒风刺骨。据Layoffs.fyi数据显示,仅2025年初以来,已有200多家科技公司裁减了约9.8万名员工。比如,微软在今年7月启动了2025年第二轮大规模裁员,预计削减约9000个岗位,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不到4%。5月份该公司刚刚裁撤了6000名员工。亚马逊也计划裁减多达3万个企业岗位,这占其企业职员总数的近10%。
更令人咋舌的是,谷歌25年来首次大裁员1.2万人,相当于裁掉6个旷视科技的人数。
吊诡之处在于,这场裁员潮并非由企业经营困境引发。微软、Meta、亚马逊、谷歌等多家美国科技大厂的2024年三季报均显示,这些公司的盈利增长依旧强劲。不仅如此,微软、谷歌、亚马逊都雄心勃勃地之后要砸重金发展。比如,谷歌2025年资本支出预期上调至910亿-930亿美元,并暗示2026年将“大幅增加”。
一边盈利,一边大幅裁员,这些美国科技企业又唱得哪出呢?

一个小细节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等科技巨头,正通过 “反向人才收购” 这一非常规手段争夺 AI 顶尖人才。除了开出高达10亿美元的多年薪酬方案,这些企业还通过收购小型创业公司,将整个团队纳入麾下,只为获取核心技术人才。
要知道,硅谷的繁荣,始终建立在 “以巨大风险换取同等巨大回报” 的创业信仰之上。大多数创业公司会失败,但成功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百倍回报,也让怀揣股权梦想的员工实现财富自由。对于风投支持的创业公司员工而言,这是一场豪赌,他们将命运押注于单一企业的未来。
但反向人才收购的兴起,让优秀人才有了更安全的选择——直接进入待遇优厚、稳定性强的科技巨头。更严重的是,这种趋势正在摧毁创新生态的多样性。科技巨头通过资本优势垄断人才,短期内可能加速AI技术落地,但长期来看,缺乏竞争与试错的创新环境,终将反噬自身。
简单说,这种模式看似高效,却正在侵蚀硅谷的文化根基。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前期美国众多科技企业为了争夺人才,同步秉承着尽可能不让对手招到人才的院长,进行了过度招聘,导致大量岗位人员重叠,冗余员工人数迅速增多。这有点类似国内某段时间的科技企业,你有的,我一定要有,哪怕不行,也要分一杯羹。
显然,这种状况不可持久。在需要进一步加码砸钱发展项目,且AI进步能够替代掉部分岗位职能时,裁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现在的问题是,当太平洋东岸的科技巨头在裁员与抢人中重构格局,那么,太平洋西岸的国内大厂能置身事外吗?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裁员潮。2012年春节期间,笔者曾深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实地走访。从上到上市公司老总下到做外贸生意的老板,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未感受可能存在的风险。甚至,某当地空调企业还大规模招聘。
唯一当时某家电综合企业不仅大规模裁员,而且关闭了部分亏损或微利的细分电器制造企业。彼时,舆论对其粗暴的裁员行为口诛笔伐,但不得说,这家企业的确有远见。通过那次危机之后,又再造了一个千亿。
惯性问题是,如今面对美国科技行业的剧烈调整,国内大厂也会受到影响吗?
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Yes或No。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应用场景,这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政策支持也为中国大厂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环境。“人工智能+制造” 战略的深入实施,让AI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获得政策红利。
但不意味着大厂们就可以高枕无忧。美国科技巨头过度扩张的教训,警示企业人才招聘必须与业务发展、现金流状况相匹配。那么所有的大厂都要问问自己AI人才薪酬水平是否已接近硅谷?巨大人力成本投入若不能及时转化为商业回报,是否会引发类似裁员潮?
当然,也不要想当然认为,国内科技企业这回就能在美科技企业裁员里“捡漏”。因为全球科技人才流动的政治不确定性、AI 技术伦理监管的加强,以及本土创业公司与大厂的人才竞争,都可能影响国内大厂的人才战略布局。
更深层次思考在于,美国科技企业的裁员潮,本质上是资本驱动下的短期利益最大化选择,通过裁员降低成本,通过反向收购垄断人才,最终陷入创新枯竭的困境。而中国大厂能否依托本土市场的包容性,平衡短期商业回报与长期技术积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总是奖励那些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企业。未来,中国大厂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仅仅取决于人才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人才质量的高低与技术转化效率的强弱。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