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克里姆林宫3日遭遇无人机突袭后,俄罗斯迅速指责美国是背后黑手,外界对于美俄会不会擦枪走火的担忧进一步升级。在如此关键时刻,美国镇场面的大杀器——航母战斗群在哪里呢?
呃,让美国上下尴尬的是,早在4月底,在地中海部署了8个多月的“布什”号航母就已经返回美国本土,目前美国在欧洲方向竟然没有任何可用的航母!
克宫遭袭
媒体报道
但与此同时,号称“史上最强航母”的美国海军新一代航母的首舰——“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已经于5月2日出发前往欧洲海域,开始它的第一次战备巡航。
美国“海军新闻”网站4日称,“福特”号航母打击群于2日离开诺福克军港,接替“布什”号的任务,继续维持美国航母在欧洲海域的长期存在。该战斗群包括“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拉马日”号、“麦克福尔”号和“托马斯·哈德纳”号。
作为美国最强大和最先进的航母,这是“福特”号自2019年服役以来第二次出海部署,也是它首次执行战备巡航任务。去年该航母曾在大西洋进行了首次部署,并与欧洲盟友的海军举行了联合演习,但就连美国海军也承认,那次短期部署只是对该航母系统进行的“压力测试”而已。
相比之下,如今“福特”号已经于4月完成了“综合训练单元演习”。这是航母打击群部署前的全面考核,证明该航母已经获得了所有认证并完成了部署前的所有要求。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福特”号将在这次部署中持续巡逻至少6个月。
美国《海军时报》报道称,该航母打击群计划在欧洲周边海域进行例行作业,大概率是部署到地中海以震慑俄罗斯——此前“布什”号在8个多月的部署期间,超过230天都在地中海巡逻,隔着土耳其海峡向俄罗斯传达“我们已准备好保卫北约国家的每一寸领土的决心”。
“福特”号航母
让美国媒体感到担忧的是,“福特”号航母出发前,可能并没有想到局势会突然紧张到如此程度,它是否完全做好战斗准备也很难说。美国“动力”网站担忧地表示,“福特”号这次部署究竟会带来什么,还有待观察。“它正驶向欧洲,俄乌冲突爆发后,该地区处于最严重的安全危机之中。此外,近期美国与中东各方的摩擦也明显加剧”。
报道提到,“福特”号此前长期因为电磁弹射器和阻拦装置、武器升降机、雷达和其他系统的故障迟迟未能解决而严重影响其战斗力。尽管美国海军吹嘘“福特”号电磁弹射装置能让其舰载机出动效率比“尼米兹”级提升20%,但该系统的可靠性不佳,一直让美国海军感到焦虑。美国海军学会网站称,美国海军原本计划在此次部署期间,通过实际测试收集数据,以确认该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换句话说,就连美国海军对这艘航母会不会中途出问题,也是心里没底……
“福特”号航母
此外,根据美国海军通报的信息,目前“福特”号搭载有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E-2“鹰眼”空中预警机和“海鹰”直升机,但没有最受关注的F-35C隐形舰载战斗机。更尴尬的是,美国海军竟然找不到能接替不太靠谱的“福特”号、执行这次威慑任务的其他航母。目前美国其他10艘现役航母中,处于值勤状态的仅有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尼米兹”号航母——考虑到当前局势,它更“走不开”。
堂堂美国海军,竟然变成这样……实在让人感叹。至于说“福特”号会不会在威慑俄罗斯的途中“掉链子”,不妨等等看。
延伸阅读:
5月3日克里姆林宫遭袭的事件震惊了世界。截至目前,公开的俄官方信息仍然十分有限,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方提供的分析与猜测正在试图还原出这一事件的一些重要细节。老刘也试图在这些纷纷扰扰的信息中梳理出一些关键点。
针对本次袭击过程的官方描述主要是,克里姆林宫3日表示,有两架无人机对克宫进行了攻击。俄方及时通过电子战系统采取行动,使试图袭击克宫的无人机失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但克宫方面的表态中并没有直接透露外界最最关心的一系列关键信息:是什么型号的无人机?是从什么地区起飞的?首都防空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漏洞呢?
老刘试图根据现有公开信息来努力拼凑出一个版本,供大家来参考。
克宫遭袭视频截图
首先来看可能的无人机型号,以及这些无人机是从哪里起飞的。
虽然俄官方的回应中表示,袭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失。
但随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段视频显示,一架固定翼无人机直接飞向克宫总统官邸的穹顶,并在穹顶上方发生爆炸。
俄军事专家认为,根据现有的视频片段,目前还不可能确定是何种无人机所为,但很明显,这是起飞重量超过20-30公斤,翼展为3-5米的无人机类型。
也有分析认为,视频画面中,爆炸前疑似有人员在向穹顶上攀爬,根据人的体型与飞机的比例以及飞行速度来判断,实施袭击的无人机应该是翼展超过2米的固定翼无人机。
克宫遭袭
俄罗斯《真理报》4日报道称,俄军事专家叶夫根尼·季什科维茨在自己的Telegram账号上发布了有关袭击克里姆林宫的可疑无人机的信息。该专家认为,袭击无人机类似于乌克兰的PD-1和PD-2无人机。PD-1无人机翼展3.2米,可以携带8公斤的有效载荷,在空中飞行长达10小时。
俄媒称,在2017年的版本中,该型无人机只能在85公里范围内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控制,其卫星通信的升级可以大幅扩大其使用范围,可达1000公里。而PD-2无人机更小,可携带达3公斤的有效载荷。
还有俄媒体认为,UJ-22无人机也是可能的选择。
假定此次突袭克宫的无人机型号真的是其中某些型号,那它们是从哪里起飞的呢?
目前,在俄罗斯专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在俄罗斯境内甚至就在莫斯科周边,另一种是从乌克兰境内或者乌方控制区起飞的。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佐证到底是哪种起飞方式。
俄专家认为,这两种可能性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在设计和成本方面有所不同。实施袭击的这款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了无线电电子干扰。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例如,它们可以配备一个特殊的防干扰军用导航天线,其价格在1万多美元。
但从翼展来看,PD-1、PD-2,包括之前曝光的乌克兰UJ-22无人机都有可能。而且这3款无人机都具备从乌克兰境内飞到莫斯科的潜在能力。通常,上述无人机在地面控制距离大约是100公里。但是这些无人机通常具备8小时的留空时间。如果对其进行改装,完全可以不受地面控制距离的影响,采取自主飞行的方式飞行超过800公里。
那有没有可能真如一些俄专家猜测的那样,无人机是从莫斯科周边起飞的呢?如果真是这样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老刘查阅了乌克兰公司生产的PD-1系列无人机的网站。
根据该网站的信息,该型无人机可以进行超级快速的组装,并且这一组装过程是不需要专用工具的。
组装无人机
这是该网站发布的,带有旋翼、可以垂直起降的PD-1版本的全部零部件。
根据最新上传的视频,PD-1系列无人机可以非常快速地进行组装。
视频截图
上述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收纳在这个三层箱子中,并且可以由两名成年男子轻松搬运。
无人机零件
开箱之后是这个状态。
快速组装无人机
所有部件的组装全部使用类似卡扣进行固定,并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进行安装。
无人机组装完成
根据视频介绍,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完成组装,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而且该固定翼无人机可以非常快速地转换为带有旋翼、可垂直起降的版本。
根据上述信息来看,不能排除试图袭击的人员携带相关设备潜入莫斯科周边地区并在俄境内放飞无人机的可能性。但也有国内专家认为,把那么大的一架无人机从乌克兰运到俄罗斯,再从俄境内发射的难度并不比让这些无人机从乌克兰起飞、突破俄防空系统的难度更小。
还有分析认为,如果是从俄境内放飞无人机突袭克宫,似乎没有必要用这么大的无人机,如果使用更小型的无人机,可以降低被发现的概率,提高突防的成功率。
因为即便是PD-1这种翼展级别的固定翼无人机,所能携带的战斗部的爆炸威力也相当有限,袭击克宫的穹顶只能造成一定的政治影响,并不能对克宫的建筑与重要人物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从俄境内放飞一款无人机意图袭击克宫,那么是一个携带少量爆炸物的小型旋翼机,还是一款翼展超过两米的固定翼无人机区别并不是太大。
俄罗斯《无人机》杂志主编丹尼斯·费杜季诺夫称,攻击克里姆林宫的无人机可能是以自动模式控制的,按照卫星坐标进行导航,并有多份地面图作为备份,以防GPS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被压制,或者该无人机是按照提前设定好的飞行路线进行飞行。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排除此次克宫袭击事件是俄方“自导自演”,理由是在无人机在穹顶上方爆炸时,疑似有工作人员正在克宫穹顶上攀爬,因此有阴谋论将这些人员说成是实施此次无人机袭击的实施者。
但老刘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俄方没有必要在胜利日阅兵前搞这么一出,如果真的想要对乌方加大打击力度,甚至对于包括泽连斯基等乌克兰首脑人物进行定点清除等行动,也并不需要用这样一个借口才能实施。
同时,对于克宫这种俄罗斯代表性地标建筑进行“自导自演”式的袭击,并不能进一步鼓舞俄方士气,反而只会让外界对于俄首都防空能力产生更多质疑。
其次,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此次袭击克宫的无人机是自爆的,还是被击落的。俄官方的说法是使用了电子战系统进行压制。根据公开的视频画面,目前老刘认为,很可能是该无人机在穹顶上方进行了引爆。
可能的起爆方式至少有三种:第一种使用触发引信,也就是撞击目标后引爆战斗部。但从视频画面来看,无人机似乎是在克宫穹顶上方数米处发生爆炸。而为何无人机没能直接撞击克宫穹顶,有可能是由于克宫周边进行了GPS信号干扰或GPS欺骗。之前有媒体爆料,有人发现在克里姆林宫附近使用导航软件时,发现自己被定位到另外一个地区。
第二种是近炸引信,在没有直接命中目标,但距离目标比较近时,近炸引信可起到作用。目前,俄乌双方的多种弹药上使用了这样的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完全可以移植过来。
第三种引爆方式是根据计算机程序起爆,例如,一旦无人机抵达设定的坐标,自动触发引信,引爆无人机的战斗部。这次无人机在穹顶附近爆炸,可能是使用了近炸引信,或者使用了程序引爆装置。
最后,俄首都防空力量在此次袭击中为什么这么“拉胯”?
俄《消息报》4日报道称,为了确保在从乌克兰边境到莫斯科的整个路线上突破防空系统,无人机必须飞得非常低。这需要相当复杂的技术。例如,一个内置的系统,将路线与精确的地形图进行比较。另一个问题是,这类无人机在飞行路线中必须进行GPS信号校正。俄罗斯拥有大量有效干扰GPS信号的电子战系统,因此,一般无人机无法飞到莫斯科。
还有一种可能是从莫斯科地区发射的无人机。最近,乌克兰军方在冲突中使用了不需要GPS校正的无人机,它们没有固定的、众所周知的通信信道频率,因此更难被拦截和监测,但它们的主要缺点是操控半径短(几公里)和控制复杂。如果这种无人机是由经验丰富者从莫斯科地区发射,那么可以对克里姆林宫发动攻击。如果乌方使用的是不需要GPS校正的无人机发动攻击,那么可以说俄罗斯反间谍部门存在问题。如果是远程无人机,那么俄罗斯在最重要的方向上组织防空和电子战方面显然存在大问题。
尽管这是第一次对克里姆林宫发动无人机打击,但之前部署俄战略轰炸机的恩格斯空军基地以及克里米亚半岛的多个目标,都曾遭遇乌无人机打击。俄多地油库等后勤设施也遭遇无人机打击,甚至在莫斯科附近也出现过坠落的无人机。军事专家张学峰表示,这表明俄防空系统无法确保对这类无人机的有效拦截。这不能用“大意了”来解释,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问题。
而应对“低小慢”目标是全球都很头疼的难题,这类目标正朝着“更低、更慢、更小”的方向发展。特别是GPS等卫星导航系统的成熟,让很小的平台也能进行精确导航,而且可以飞得更低。这类小型平台本身又飞得比较慢,进一步增大了探测、拦截的难度和成本。
俄罗斯现有的对空防御体系并未针对这种目标进行优化,难免造成百密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