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躺平风”的兴起,今年穿平底凉拖、背心出门的日子,才终于有了正当的理由。
不用费尽心思捣鼓头发、琢磨担心衣服的褶皱美不美观了,有什么穿什么,毕竟,“躺平风”的第一要义,就是快乐呀。
但网络上,也涌起过许多人的揶揄。
他们认为这股风潮不过是场大型的审美降级,平平无奇的背心、勃肯鞋,都是“老爷爷辈才穿的玩意”,造不出美丽的人体曲线。可我觉得,能允许“不美丽”地出门,可能是比漂亮更有力量的事。
这几年,流行来来去去,“老钱风”“千金风”“财阀风”,它们总有着约束的学问,试图教会女孩们成为谁、讨好谁。为美貌武装到疲惫的女人,太需要一次彻底的容貌松懈了。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而看起来普通,甚至在时尚史中少有被记名的背心与勃肯鞋,无疑是最佳穿衣自由的代表。很少人知道,它们其实是比吸烟装、大喇叭裤、大垫肩,还要更早宣告女性狂野力量的衣物。
背心从来都不是为美而设的,它最大的功效其实是自由感——让女性拥有不成为谁的权利。
▲泰勒·斯威夫特和戴安娜王妃的背心造型,总能感受到一股反叛的力量。
时尚的历史那么久,但在上世纪40年代前,根本没有“女士背心”一说。
在那个年代的人眼中,背心是属于硬汉的标记,代表了男性粗犷的力量。女孩拿来穿,不够端庄,露出手臂的模样,更是不洁不耻的。
试过有一回,有位设计师灵光一现,给参加奥运游泳比赛的女选手们定制了一款能加快手臂幅度的背心泳衣,结果照片刚出街,就被观众批得蛮狠,直言这根本不体面,是“丢脸的”。
▲当时的女子背心泳衣。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你几乎只能瞧见女孩们穿着规规矩矩的模样——精致的礼服裙、高跟鞋子才是标配。
直到女性浪潮频频吹起的上世纪70年代后,女性衣服才变得多元起来,她们开始穿着短裤、皮夹克,游走在都市街头,跳舞、唱歌、欢乐。
▲上世纪70年代的歌舞片《油脂》。
背心记载的,其实是女孩们反世俗的勇气。
漫长的历史中,女性叙事的范本总与温柔贤淑、懂事乖巧相关,但在崇尚自由精神的摇滚兴起的年头,女性乐手们开始穿上“从男孩那借来的”背心,来反驳世俗对她们的训诫——女孩当然可以酷、疯狂与矫健。
酷爱摇滚的麦当娜,是当时的敢穿佼佼者。
那时还蛮青涩的她,总是以短发示人,她喜欢穿着背心和夹克,偶尔露出的肌肉线条,看起来不流畅柔和,但足够坚实,每一寸刀锋般健美的肌肤,都在不停打破“女性纤弱才是漂亮”的假象。
她出演的每部作品、每个演出,都在力图击碎大众对女性的保守印象。
她染白发,在电影《那个女孩是谁》里扮演受诬陷、出狱后想复仇的歌女Nikki Finn,不管是造型还是角色的“疯”,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新鲜。
▲《那个女孩是谁》
她总是用自己的穿衣方式,在不同的时期,重新定义对女性魅力的古老凝视。
上世纪90年代,她做过最轰动的事,莫过于穿着内衣上戛纳红毯、穿着尖锥胸罩马甲上演唱会了。她炫耀式地挑衅着各种观看自己的视线,用最嚣张的衣服来嘲弄所谓的“Femininity”。
多迷人啊,在我的脑海中,所有后期能考古到的天后力量,最终都凝聚成了最初那个穿着背心、不为主流规训低头的摇滚女孩。
后来的麦当娜在节目中回顾自己的过往,她鼓励女孩们:哪怕男性社会给女孩定下再多的游戏规则,你也是可以不被束缚的。
有关背心“如何反骨”的时装记忆,可能早已远去了,但在现代,它抹去性别线条的轮廓,总能给设计师们带来新的灵感与悸动。
2022年,一贯走高雅、轻奢路线的时装品牌Bottega Veneta,在秀场上竟让开场的模特穿上了白背心与牛仔裤,虽然和过往的品牌形象大相径庭,但设计师是这么形容她的:穿着背心,她感觉很自由。
▲Bottega Veneta开场秀。
我想,这种“自由”的观感,或许就来自于对魅力的解放。当模特不需要再像从前的老超模一样,把美丽的焦点附着于胸部大小、曲线形态,她也不再困于“女人味”中了。对女人的想象,可以是更多的。
▲穿背心格外潇洒的Kate Moss。
如果说,背心模糊了男女气质的界限,那么勃肯鞋,则是另一种身体自由与美丽的诠释。
漂亮是什么呢?上世纪60年代的老电影里,鞋子的形态,成为了女性的美丽构成。
戏中的女主角们,大多拥有美丽的腿与鞋子。
电影《秋日和》《白日美人》中,有各种典雅的小猫跟,或镶边、或加扣,挖尽心思的鞋子,成了女性撩人眼的武器。
▲电影中的美鞋。/《秋日和》《白日美人》
那个年代,多的是时髦到流传至今的鞋履。比如塑造了许多俏皮“Little Girl Look”银幕经典的玛丽珍鞋,带着少女的娇憨和随性。
▲上世纪60年代的玛丽珍鞋。
更酷、更利落一些的,还有与所有短裙都可搭配Go-go Boots靴子,靴筒高至膝盖,既拉长了腿部比例,又勾出了纤细的小腿肚,让人根本挪不开眼。
▲上世纪60年代戏里戏外的Go-go Boots。
遗憾的是,漂亮的鞋子不断推陈出新,可不管哪一种,都没能改变女鞋“克制”的底色。
在崇拜精细、奢华与摩登的年代,她们的鞋子总是被设计得又尖又窄,就算是凉鞋,也得习惯有坡跟、后跟的存在,无论高低。
在这种审美风潮的影响下,哪怕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据说仍有许多女人相信“越高的鞋子才越好看”。
▲1974年拍摄的一家鞋店&当时的一款麻底鞋。
直到上世纪90年代,Kate Moss穿着一双勃肯鞋走在沙滩上拍了几组照片,女孩们才发现,原来不够瘦的足部,也可以是好看的。
长期踩着恨天高的脚,早已疲惫不堪,而又宽又扁的勃肯鞋,完全释放了脚的可能性。
▲Kate Moss穿着勃肯鞋拍大片。
虽然它被时尚界抨击为“丑中之丑”,但根本无法抵挡姑娘们的“我乐意”,勃肯鞋逐步挤入女明星、模特的购买清单,女性不再受限的脚,指向的也是开始不再受限的精神地。
当时,有人形容勃肯鞋,是顺着Kate Moss火起来的“极简风”标志,大家穿它,不过是跟风。可现在想来,姑娘们穿的哪是“个性”啊,而是对美丽规则的反驳——美的根本,应该是舒适与恰如其分的松弛。
▲朱莉娅·罗伯茨拍电影也穿勃肯鞋。/《诺丁山》
1999年,据说就连超模吉赛尔·邦辰去领模特大奖项时,也大大咧咧地穿着勃肯鞋去到现场。要不是当时《Vogue》主编Anna的阻挠,让她赶紧换个造型上场,估计“躺平风”就会是她那天的主打风格。
前几年,凭借着《三块广告牌》获得奥斯卡影后的Frances McDormand,就曾穿着勃肯鞋与高级礼服裙参加颁奖典礼。
▲《三块广告牌》& 颁奖典礼上的Frances McDormand。
从年少时因为肥胖受到排挤、害怕他人眼光的她,到如今不再害怕衰老、皱纹的她,一双不受美丽主流标准圈限的鞋子,像极了McDormand成长的灵魂印记。
她说:“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穿着这双凉鞋,它们在身体和哲学上塑造了我。”
▲叼着烟走红毯的影后McDormand,总在“规则之外”。
其实,白背心也好,勃肯鞋也罢,它们都不过是一种符号,记录着女性在规训中注定的叛逆。没有它们,也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衣服、凉拖。
▲1977 年《Vogue》中, Calvin Klein 设计的平底棕色麂皮 Hurache 凉鞋。
▲80年前的《午后的迷惘》里,女性电影的先锋梅雅·黛伦也穿着类似的平底鞋。
很早之前,当生活、时尚还是一场有关性别和资本的游戏时,女孩在其中,总是不断被影响和塑造着。
但到了今天,当不再遵守“法则”的单品出现得越来越多,时髦的重点,或许也终归会变成属于女孩们的美好游戏。
明年、来年,要是时髦的流行有评选环节,我一定双手双脚投给“躺平风”。
内容作者: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