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0月10日报道
9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传统旺季的“金九银十”。在这竞争尤为激烈的时间点,上汽集团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
10月8日,上汽集团发布的最新产销快报显示——9单月销售44万辆,同比增长40.4%,环比增长21%,在所有车企中再次回到行业第一。
从更长期维度看,这不是偶然爆发,而是一场战略推进后的系统性回报。2025年前九个月,上汽月销量已实现“九连涨”,累计销量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这意味着它不仅追回了此前的节奏,更以一种更新的状态,重新站到了行业C位。
但真正值得琢磨的不是“第一”这个结果,而是支撑这个结果的东西变了:过去靠、通用合资“压舱”的上汽,如今自主品牌单月销量达29.4万辆,占比冲到66.8%,接近七成的份额里,、MG、智己组成的矩阵以均衡产品力推动企业重夺行业第一。
另外,这一切都是在“尚界”未至的情况下完成的。9月23日,“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尚界H5上市后,1小时大定突破1万辆,几乎已提前锁定爆款身份。
这意味着,9月末才陆续开始交付的尚界H5,或将在第四季度为上汽贡献可观销量。
对于这家老牌国有车企而言,“第一”不是个新词,但今天的“第一”已经不再依靠惯性,也并非合资带来的“躺赢”。
上汽的,更多来自于一场战略路径、组织模式与产品定义的协同重构。
如果说过去的“第一”更多来自于合资品牌的长期红利,那么如今的第一,则有更多属于自主体系的含金量。
2025年是行业格局剧烈重塑的一年。在主流合资品牌普遍面临转型阵痛的当下,自主板块能否撑起销量,成了衡量一个车企基本盘稳定性的关键。
上汽9月销量中的29.4万辆来自自主品牌,占比高达66.8%,不仅说明了自主已成为主轴,更反映出其正在完成一场从“辅助角色”到“核心引擎”的位移。
不同于一些车企押注单一爆款或某项技术“硬通货”,上汽的自主品牌崛起是多点发力、系统演进的结果。
MG、荣威、智己三大品牌协同发力,从10万以下的精品电车,到20万级增程SUV,再到中高端智能座舱车型,构成了一个均衡、丰富、彼此呼应的产品矩阵。
这种打法背后,是上汽将“产品定义能力”从跟随转向主导的真实转变。
今年年初,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干部大会上强调,乘用车板块的业务协同是推动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上汽启动新一轮改革,将荣威、、国际公司、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多个板块整合为“大乘用车”体系——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整合与聚焦形成合力,把资源集中到国内市场与新能源汽车主战场,重振自主品牌。
当时外界不乏质疑,认为传统车企的组织调整往往陷入流程冗余的泥潭,但如今来看,这套整合恰恰为新能源转型搭建了高效协同的骨架:MG4以半固态电池技术将10万级纯电小车的技术门槛抬高,上市24天交付破万;荣威M7 DMH代表上汽在混动路线的厚积薄发,以空间+能耗的均衡策略进入插混红海;(丨)增程版凭借66kWh大电池与800V超充的组合,将“增程2.0”体验下探至20万价位,上市半小时大定破万。
这些车型均非“换壳改款”,背后是研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8个月的敏捷响应能力,也是将消费者需求前置的产品定义逻辑。
9月,近19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6.5%,环比增长46%,渗透率冲到43.2%。其中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新能源车10.6万辆,同比增长22.7%;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销4.1万辆,同比暴涨324.5%;上汽大通新能源车超7000辆,同比增长119.6%。就连曾经被质疑“转型慢”的合资板块也迎头赶上,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超1万辆,同比增长82.3%,新近上市的别克至境L7同样订单火爆。
自主与合资相互托底,形成多赛道协同发力的格局。
回顾9月上汽的产品节奏,最明显的特点是:快,准,狠。
上汽此轮销量增长,表面是新车集中发力,内核则是对产品周期节奏的精准把控。
MG4、荣威M7 DMH、智己LS6增程版、尚界H5、别克至境L7——几款战略级车型几乎在一个月内集中爆发,既有大定破万的热销表现,也有精准抢占空白市场的“先手局”。例如MG4仅上市24天交付破万,直接切入由比亚迪主导的小型纯电市场,并凭借半固态电池与10万元以下定价制造了不小话题。
看似是短期密集出牌,实则是两年前技术储备的集中兑现。
以智己LS6增程版搭载的800V超充技术为例,研发总院早在2023年便锁定这一方向,当时判断“增程用户的核心痛点将从续航焦虑转向补能效率”,如今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预判的准确性。这种“组合拳”背后,既有技术支撑,也有对用户期待的准确把握。
另外,每一个产品的爆款基本不靠单一技术强板,而是靠综合产品力均衡拉动销量,也意味着上汽对细分市场的精准切割。
例如MG4用半固态电池把价格拉进10万内,同时优化造型内饰,让年轻人觉得“更精致、有科技感”,结果上市就成了现象级;荣威M7 DMH瞄准家庭用户的“无焦虑出行”,尚界H5靠着华为智驾下沉20万市场,每个车型都有明确的用户画像,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覆盖从10万到30万主流市场”的产品矩阵。
渠道和营销的配合也跟着变了。过去传统车企往往面临“消费者声音传不上来,企业声音下不去”的尴尬,上汽则通过新模式主动打破壁垒——以爆款车型全新MG4为例,上市前率先在全国核心商圈布局快闪店,突破了传统依赖经销商的销售模式。
这些快闪店不只是销售终端,更是产品体验的前哨站,MG4上市时全国50个商圈同步铺开,销售顾问化身“用户研究员”,把年轻人对车机流畅度、座椅舒适度的反馈直接同步给研发团队,这种“前端体验-后端优化”的闭环,让新车上市后很少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更有意思的是,它甚至改变了和供应商的合作方式——为了保证MG4的交付速度,提前半年和电池供应商锁定产能,还把支付账期统一到60天,这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模式,让供应链比竞争对手更稳。
更大的不同,在于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从纯电、插混到增程甚至氢燃料电池,上汽选择的是“全面覆盖”而非“押宝单项”。这虽然增加了技术复杂度,但也让企业在未来不确定性中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如果说产品周期是“短期爆发力”,那全球化布局就是上汽9月销量的重要支撑。9月海外市场销售10.1万辆,同比增长12.2%,主力车型MG ZS全球累计销量突破70万辆,在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稳居“中国汽车出海单品冠军”;新品MG3 HEV技术指标全面领先日系竞品,已在欧洲A级车细分市场崭露头角。
这背后是上汽在全球4个生产基地、3个研发中心的布局——泰国工厂生产的MG车型本地化率超80%,规避东南亚关税壁垒的同时,还能根据当地气候调整散热系统;欧洲研发中心针对当地驾驶习惯优化底盘调校,这种“全球研发+本地生产”的模式,让产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
供应链的把控力更是藏在细节里。
从供应链角度看,上汽具备从电池、电驱、电子电气架构到智能座舱系统的综合掌控力。零束科技在集团内部赋能明显,而与宁德时代、联创电子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也保障了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给。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这种控制力成为重要护城河。
行业里不少车企还在为电池成本焦虑时,上汽已经通过“战略投资+长期协议”锁定了核心资源——投资清陶能源布局固态电池,和宁德时代签订三年的供货协议,从设计环节就开始优化成本,比如把MG4的零部件通用化率提高到70%,单台车成本降低了15%。
更难得的是,它对供应链伙伴的“温度”——明确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把供应商的支付账期压缩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这种做法不仅让供应商愿意优先保障它的产能,还吸引了不少新的技术伙伴加入,形成了良性的供应链生态。
当然,挑战也摆在面前。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可能会影响欧洲市场的成本优势,特斯拉FSD在中国的落地也让智能驾驶的竞争更激烈。但上汽的应对思路很明确:继续“两条腿走路”——自主板块加大智驾技术的研发投入,今年要把IM AD 3.0的用户渗透率提到80%以上;合资板块和通用、大众深化合作,把更多全球前沿技术引进来;海外市场则计划三年内推出17款全球化车型,用固态电池、800V超充这些技术拉开差距。
从“合资依赖”到“自主主导”,从“技术跟风”到“路线领跑”,上汽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布局这些“基本功”上持续深耕。
这也让上汽在合资品牌同步推进转型的同时,自主品牌能以更灵活、更前置的方式适应市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正在通过ID系列、至境品牌、AUDI加速重构,构建覆盖燃油、混动、纯电,涵盖主流、高端、豪华等不同细分市场的全场景产品矩阵。
在车市从“增量狂欢”转向“存量精耕”的当下,这种拒绝短期投机、专注长期价值的“慢功夫”,或许正是头部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比的不是单点爆火的速度,而是体系能力的厚度——谁能把基础扎得更牢,谁就能在更漫长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