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6-2027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新规,给火热的插混车市场投下重磅变量。核心调整直指插混(含增程式)车型的技术门槛——纯电续航标准从现行的43公里(CLTC)跃升至100公里(WLTC),能耗与重量指标同步收紧。这一变化不仅让多款热销低续航车型面临“资格失效”,更倒逼车企紧急调整战略,也让消费者陷入“年内买还是明年等”的决策困境。
低续航插混车型成重灾区
此次即将实施的插混车型新规,其核心打击目标直指技术含量偏低、续航能力较弱的入门级插混车。关键原因在于测试标准的差异:作为更贴近日常实际行驶工况的WLTC(全球轻型车测试循环),其续航计算逻辑比偏向理想工况的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更为严苛,二者续航差值通常稳定在20%左右。这就导致当前市面上大量以“CLTC续航70-80公里”为核心卖点的入门级插混车型,若换算成WLTC标准,实际续航仅能达到50-60公里,完全无法满足明年WLTC续航100公里的准入门槛。
其中,像长期占据入门级插混市场销量前列的秦PLUS某版本、(丨)低配版等热门车型,因续航短板已被不少消费者调侃为“准淘汰车型”——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明年购买这类车型时,将直接失去插混车专属的购置税优惠政策,后续车辆进入二手车市场时,还可能因“政策不达标”的标签,面临保值率明显下跌的风险。
对计划入手插混车的消费者来说,新规带来的购车成本差异尤为直观,甚至直接打乱了原本的购车节奏。以一辆市场常见的15万元级插混车为例(注:车辆购置税计算基数为不含增值税价格,假设该车不含税价约13.27万元,对应增值税税率13%):若在今年完成购车,可享受插混车型全额购置税减免政策,直接节省约1.33万元(13.27万元×10%购置税税率);但一旦将购车计划推迟到明年,若所购车型的WLTC续航未达标,将彻底失去购置税优惠资格,需全额缴纳1.33万元购置税,购车成本直接骤增超万元。
即便部分车型侥幸达到WLTC 100公里门槛、可享受“购置税减半”的过渡优惠,也需额外支出约6650元(1.33万元÷2),比今年全额减免时的成本高出6000元以上。如此显著的成本落差,让不少原本计划在明年入手入门级插混车的消费者,纷纷暂停购车决策,陷入 “怕买贵、更怕买了即淘汰”的集体观望状态。
车企抢搭末班车与升级技术
面对政策窗口期,车企迅速启动应对策略,形成“短期清库存、长期提技术”的双线布局。
短期来看,“抢收订单”成为核心动作。今年9月,超70款新车扎堆上市,创下史上最密集的新车潮,小鹏等车企试图借政策红利冲刺全年销量目标。针对部分车型交付周期过长、无法赶在年底前开票的问题,蔚来、问界等品牌推出购置税差额补贴,若因厂家原因延迟至明年交付,消费者可获最高1.5万元抵扣,将政策风险转化为企业成本。同时,部分品牌加速停售低续航车型,避免明年库存积压,秦PLUS等车型则紧急加推CLTC续航120公里版本,确保WLTC续航达标。
长期来看,技术升级成为必然选择。新规不仅提高续航门槛,还对插混车型的亏电油耗、电耗提出更严要求,倒逼车企优化混动系统与电池技术。正如某新势力品牌负责人所言,这一调整将鞭策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推动行业从“政策依赖”向“市场造血”转型,一场围绕长续航、低能耗的品质竞赛已拉开帷幕。
三类消费需求对应不同选择
政策切换期的购车决策,本质是需求与成本的平衡。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动态,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可参考以下策略。
若日常以城市代步为主,且看中低续航插混车的性价比,今年是最佳入手时机。一方面可享受全额购置税减免,叠加部分城市的地方补贴与置换优惠,成本优势显著;另一方面,低续航车型即将停产,年底清库存阶段或能迎来额外降价空间。需注意的是,限行城市用户需确认车型绿牌资格的长期有效性,避免未来政策变动影响使用。
若对续航、能耗有更高要求,可等待至年底再决策。届时车企达标新车已陆续上市,部分品牌可能推出叠加优惠;即便选择明年购车,达标插混车虽仅享减半优惠,但在续航、智能化等配置上的升级或能弥补成本差异。纯电车型用户则可重点关注能耗指标,符合最新《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的车型,明年仍能享受优惠,且可避开年底提车高峰。
若计划选购降价的低续航车型,需做好“收益-风险”测算,只有当降价幅度超过购置税差额时,才具备实际性价比。同时需正视潜在风险——低续航车型未来保值率可能持续下跌,长期持有成本更高,且技术配置较新款存在差距。
百姓评车
此次购税调整,根本是给插混市场“刮骨疗毒”——用100公里续航硬门槛,把那些靠小电池蹭补贴、亏电猛喝油的“伪插混”踢出局,倒逼行业从“政策套利”转向“技术硬拼”。对消费者而言,与其死磕“抄底窗口期”,不如锚定真实需求:刚需代步就抓紧全额免税末班车,省的是真金白银;想长期用车,就等新规达标车型——续航、能耗的升级,远比减半税差值当。这场洗牌早有定数:政策筛掉混子,市场留下真技术,最终能活下来的,必然是贴合需求的硬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