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0月17日报道 过去半年,乐道一直在调整变革中找回自己的节奏。
10月15日,随着一台七座版凝夜紫配色的乐道L90缓缓驶下生产线,乐道品牌正式达成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的重要里程碑,预计本周末迎来第10万台量产车的交付。
而从5万台到10万台,乐道只用了4个月。
刚刚上市两月的乐道L90,在上市后首个完整月,便以一己之力让乐道重新交付过万,并助推整体销量再次突破3万大关。
数据显示,9月,乐道品牌销量为15,246辆,创单月销量新高。
对蔚来而言,乐道的意义在于打开了主流市场大门,找到盈利新路径。这家隶属于蔚来的子品牌,正开辟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
在新能源车市场早已进入红海厮杀的2024年,乐道的诞生伊始,便注定要打一场突围战。
彼时,蔚来虽已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但面对主流家庭这一最大增量的市场,始终缺乏针对性产品。这也是李斌下定决心推出乐道的核心原因。
但现实很快给了这个新品牌一记重击。2024年9月,首款车型乐道L60上市时,20万级纯电SUV市场便“神仙打架”,乐道L60的销量也在当年12月交付过万后便回落至5000辆左右。
李斌在2024年Q4财报会上分析原因时坦言,乐道销量未达预期,与品牌知名度不高、门店效能未完全释放、销售人员经验不足和电池供应前期不足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联。
痛定思痛后,蔚来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彼时,乐道已经由艾铁成换为沈斐。5月,蔚来宣布将乐道从独立事业部整合进蔚来体系,研发团队并入蔚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PD&D),共享蔚来NT3.0技术平台,生产环节共用蔚来成熟供应链体系。
也正是这次 “背水一战” 的整合,成为乐道发展的转折点。
整合后的乐道,直接接入蔚来核心资源池,减少了重复的研发投入,而扩大的零部件采购规模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团队聚焦解决家庭用户真实痛点,而非堆砌技术标签。
7月31日,乐道L90上市,凭借“座座都是VIP,6人10箱无压力,出门远行无焦虑”的产品实力,以及前置的交付节奏(提前准备现车库存、试驾车,协同用户线下体验),乐道销量数据的反弹,迅速且有力。
8月,乐道L60与L90合计交付16434台,环比暴涨175%。更具说服力的是用户端的认可,L60上市一年后保值率达71.9%,位列纯电中型SUV第一,这意味着家庭用户对其品质的信任;L90上市仅两个月交付21626台,创下纯电大型SUV最快交付纪录,也填补了蔚来在30万级家庭大型SUV市场的空白。
乐道能在短短15个月内实现10万辆下线,背后是蔚来整个体系力的 “倾囊相助”。
乐道从诞生起就可以复用蔚来积累多年的制造、补能网络等核心资源,让它跳过了新品牌最艰难的 “基建期”。
当然,对面临盈利压力的蔚来而言,乐道早已不是 “战略补充”,而是必须扛起销量大旗的“支柱”。
乐道与蔚来共享合肥智能制造基地,该基地拥有国内首个轻量化车身制造平台,可支持全铝、超高强度钢铝车身混线生产。10月,乐道L90产能也将达1.5万台,预计乐道品牌交付量也将在10月再创新高。
在补能网络上,乐道共享蔚来“9纵11横16大群”的高速换电网络与全国400+蔚来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乐道已在全国拥有超400家门店和城市展厅,覆盖超130座城市。随着第四代换电站的落地,车辆单次换电时间缩短至3分钟,全程自动,车主也无需下车。
蔚来对乐道的大力支持,本质上是 “自救”。2025年,蔚来内部立下 “死命令”:四季度必须实现盈利。李斌也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了这一盈利目标。
为了推动盈利,蔚来降本增效,进行了一系列 “刀刃向内” 的改革。推行 “基本经营单” 考核,将公司拆分为多个小经营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 ROI(投资回报率)指标,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每一笔投入都要对应业绩产出。产品线上,蔚来构建横向“车型产品线”组织,横跨设计、研发、工业化、交付与用户运营等集群,统一目标,协同提升效率,走向精细化运营。
二季度财报多项数据好转,肯定了蔚来一系列改革的正确性。二季度,蔚来研发费用降至30.1亿元,同比下降6.6%,环比下降5.5%;销售及管理费用39.6亿元,环比下降9.9%。在成本的严格管控下,公司Q2净亏损49.9亿元,同比微降1.0%;经调整净亏损为41.27亿元,同比收窄9%。
同时,能源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而乐道,作为蔚来的核心经营单元之一,只有“走量”,才能分摊能源网络的固定成本,提升换电站利用率。随着乐道销量的提高,也能提升蔚来整体的采购规模,降低零部件成本。
进入第四季度,蔚来的销量目标冲击月销5万辆,最终实现盈利。乐道必须支棱起来。
从被质疑,到成为月销量支柱,乐道的10万辆里程碑,对蔚来意义非凡。当然,谈逆袭也为时过早,但随着新款L60上市、L90持续放量和L80的推出,乐道有望在2025年底冲击更高销量目标。而这场蔚来与乐道的双向救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