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小字风波未平,汽车事故又起,雷军最不想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10月13号凌晨,一辆小米SU7以超100码的速度撞了车,越过绿化带直接起火,驾驶员因为涉嫌酒驾,最终没救回来。警方通报得明明白白,责任在酒驾车主,和开什么车关系不大,但全网的怒火偏偏烧向了小米。为什么?网上那段视频看了吗,路过的好心人拼了命想救人,结果车门死活打不开!目击者袁先生说,车门看上去压根没明显变形,可那电子门把手怎么拉都拉不出来,后来拿扳手砸玻璃,刚砸开一半,车底“砰”的一声爆燃,吓得所有人往后退,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车烧起来。这场景想想都让人揪心,本来是救人的黄金时间,偏偏被一扇打不开的车门拦住了。
车门为什么会打不开,小米客服很快就回应了,听上去还是技术流,说碰撞后会自动解锁,还列了一堆安全机制,什么高压电自动切断、气囊联动防火之类的。可网友不买账啊,业内人士也说了大实话:小米SU7用的是半隐藏式电子门把手,这玩意儿看着高级,但一旦事故断电或者有啥电路故障,外面根本打不开。更讽刺的是,工信部刚在酝酿新规,要求所有车门必须有机械释放功能,就算断电也能徒手开,这不明摆着戳中小米的痛点了吗?
这件事情一发酵,网上的讨论就炸了锅。有网友说得特别实在:“手机卡了、空调不制冷,大不了换一个,顶多骂两句‘小米品控不行’,可汽车这玩意儿,一旦出事儿就是人命关天!”
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用户中81%是90后,平均年龄才31岁,远低于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这些年轻人用不算太高的预算,在小米这买到了过去只有跑车才有的性能,但问题来了,手机、空调这些产品,你买小米的,就算出问题也“用不死人”。可汽车不一样,这是性命攸关的玩意儿。一个年轻车主就曾吐槽,小米SU7 Max提速太快,开运动模式时频繁刹车控制车距,自己都吓出一身冷汗,后来干脆把这“比较危险”的模式关了。
成都事故不是个例,今年简直是小米的“多事之秋”,麻烦事儿一桩接一桩,跟多米诺骨牌似的倒下来。
先说小米17手机,本来指望靠它在高端市场冲一波,结果爆出了广告小字风波,现在你去搜索关键字,先跳出来的不是广告,而是网友的吐槽,这也怪不了网友了,宣传海报上“逆光之王”四个大字看得人热血沸腾,结果右下角藏着一行几乎看不见的小字:“为产品设计目标”,这是干嘛啊,不就是文字游戏嘛。
还有雷军7月份的年度演讲,本来想走“深情励志”路线,结果成了网友的“阴阳怪气大会”。雷总说自己造车的勇气来自《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结果网友一翻书,根本没这句,合着是为了推广书硬编的?还有那个“川大教授提前三年买车位等小米车”的故事,听着挺感人,可架不住网友拆台:“现在外卖超时都给差评,三年等一辆车,这教授心也太宽了”。好好的演讲变成大型“翻车现场”,本质上是大家看够了这套“卖惨+励志”的剧本,毕竟你小米都成科技巨头了,还拿小学作文那套套路糊弄人,谁能买账?
这还不算完,之前华为Mate70发布红枫影像技术,小米莫名其妙就被卷进了“抄袭疑云”。本来是供应链两家公司的矛盾,结果脏水全泼到小米身上,说它偷技术、抄方案。虽然最后证明是躺枪,小米也报了警,但为啥大家第一时间就怀疑小米?还不是因为“抄袭”“没有核心科技”的帽子戴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摘干净!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会说:“网友是不是对小米太苛刻了?哪家车企没出过问题?”话说的有道理,但关键在于,小米的态度太让人失望了。出了问题要么甩锅“用户操作不当”,要么拿“行业惯例”当挡箭牌,实在不行就法务部下场,很少真正坐下来解决问题。就像成都车祸的车门问题,官方至今没给个明确说法,光说“以警方调查为准”。
小米现在真到了必须反思的十字路口,再装睡可就真晚了。老话说得好,“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小米早就不是当年那只“风口上的猪”了,而是同时闯入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三个万亿市场的“巨无霸”。随着业务版图的扩张,小米确实需要从价值观层面进行调整了。那些投机取巧的招数、上不了台面的花样、“贸工技”的路径依赖,都该随着企业定位的发展而调整。别的不说,某些大佬都已经是首富级别的人了,求求你就别再演“逆袭爽文男主”了,网友早就看腻了“卖惨”的戏码。记住,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有问题就承认,改了就公示,比编故事、卖情怀管用一百倍。
小米从手机起家,靠性价比圈了千万米粉,这份信任来之不易。但汽车行业的逻辑和手机完全不同,这里没有“差不多就行”,只有“必须万无一失”。当年小米靠“为发烧而生”打动年轻人,现在更得靠“为安全而造”留住人心。
雷军当年喊着“和用户做朋友”的时候,说“用户的信任是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成都车祸现场那扇打不开的车门,会不会成为压垮这份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呢?小米要是真能痛定思痛,把安全、技术、品控踏踏实实做好,消费者依然愿意为它鼓掌;可要是还抱着老一套的思路糊弄事,那可就真应了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知道,互联网可是有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