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言掀起千层浪,Stellantis前 CEO唐唯直言,这家全球第四大车企或将被拆分。车企之间的整合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但这个由横跨欧美两大洲的多个拥有众多品牌组建起来的集团,目前正在遭遇重重危机,难道会应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在去年12月份卸任Stellantis的全球CEO的 职位后,曾经以控制成本而名噪一时的唐唯实并没有闲着,并且提出了石破天惊的论断:Stellantis 可能正面临被拆分的风险。
当前,Stellantis拥有14个全球汽车品牌。如果再算上其入股的国内新势力零跑汽车,其则拥有15个品牌,品牌数量远超全球排名第一的丰田。之所以拥有这么多的品牌,主要是因为Stellantis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联盟,其基本构成是法国PSA(标致雪铁龙)和FCA(菲亚特和克莱斯勒合并而成)所构成。而PSA在唐唯实时代还在2017年整合了通用汽车的欧洲业务,把欧宝和沃克斯豪尔两个品牌收入麾下。
![]()
唐唯实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车企来说,业务的整合能够带来协同效应,并显著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之前在通用汽车手上长期亏损的欧洲业务,在被唐唯实整合进入PSA的体系后就迅速实现盈利,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事情总归没有绝对性。按照唐唯实的说法,Stellantis内部分别代表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三方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而下一步,公司将会重新被分裂为PSA(法国)、菲亚特(意大利)和克莱斯勒(美国)三个部分。
为什么这个情况可能发生呢?
从市场效应来看,当前以北美市场作为大本营的克莱斯勒赚钱效应肯定更加明显。一方面,克莱斯勒旗下的品牌和车型多为SUV和皮卡,这些车型利润率远高于欧系车企擅长的轿车。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表现明显强于欧洲,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强于欧洲的消费者。此外,特朗普政府对于进口到美国市场的汽车课以较高的关税,这使得出口到美国的整车的利润率被进一步挤压。综合多种因素综合来看,为了能够获取利益最大化,那么公司肯定需要加大在北美的投资,而这会直接让原来的克莱斯勒部分受益。
![]()
或许事实就是如此。首先,接替唐唯实出任集团CEO的安东尼奥・菲洛萨,之前除了担任Stellantis的首席质量官外,还兼任了北美分部首席运营官。这足以说明其在北美的业绩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并且,他之前的职业生涯长期在南美洲度过,这也表明他明显对美洲市场更加熟悉。他上任之后,承诺在Stellantis利润最高的市场美国投资130亿美元。种种迹象都显示,未来Stellantis会把重心向美国市场倾斜,在美国市场优先投放更多新车型,并且持续扩大生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菲亚特和标致雪铁龙的人员肯定会有所不满。按照新老板公布的规划,无论是从新车型投放还是确保工作岗位来看,欧洲公司将可能被边缘化。
![]()
Stellantis面临选择
除了投资重心发生转移外,欧洲和美国截然不同的市场情况,也注定了Stellantis未来分开或许更好。
在美国市场,随着特朗普取消电动车补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将出现明显回调。包括通用和福特汽车最近都有放缓电动车投资的迹象,同时在持续加码大排量燃油车。如果想要维持美国业务的盈利能力,就势必需要将企业的利润持续投入美国市场,开发更受北美消费者青睐的大排量SUV和皮卡。而事实上,安东尼奥・菲洛萨也就是这么做的。在他上任的头几个月时间里,他就重启了被唐唯实试图取消的Hemi V8f发动机,同事他还取消了前任力挺的电动(丨) 1500 REV皮卡在内的多个纯电动项目。
![]()
而反观欧洲,虽然各方对于电动车在短时间内全面取代燃油车存在一定的质疑,但是欧洲的各种补贴政策明显倾向于电动车,且欧洲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明显更强,这使得欧洲车企大力推进电动车落地依然是主要选择。因此如果要打赢欧洲市场,Stellantis就需要在电动车上下苦功夫,甚至做好和中国电动车在家门口打价格战的准备。这就需要集团将北美业务产生的利润调往欧洲市场,用于持续进行电动车的更新换代。而考虑到目前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优势,对于任何一家欧美车企来说,要在电动车领域迎头赶上,还是需要花不少的力气。
![]()
而根据Stellantis的财报显示,未必能同时在多个赛道上发力。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出现了巨额亏损。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全球总销量为269万辆,同比下滑8%;营收同比下滑13%至743亿欧元;净亏损达到23亿欧元。短期内将主要力量聚焦在一个方向,从商业角度上来看,肯定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在企业利润高企的时候,那么大家都能分到一杯羹,无非就是谁多吃肉,谁多喝汤。但是眼见Stellantis开始进入亏损的状态,而且这个状态短期难以扭转,那么各方之间出现矛盾也就不足为奇。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整合之后的协同效应,会被各自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所抵消。
中国车企或成Stellantis部分业务的白衣
按照唐唯实的说法,未来Stellantis的美国部门将在美国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原本属于克莱斯勒车企的克莱斯勒、道奇、吉普和 RAM 等品牌将得到更多的资源。对于表现较为疲软的欧洲业务,则不排除出售一部分给中国车企的可能。而这或许是一众皆大欢喜的结果。
Stellantis的美国业务,随着安东尼奥・菲洛萨战略的贯彻,应该会成为最大的赢家。但是,相关的战略必然会招致强势的欧洲工会的强烈反弹,甚至引发法国和意大利政府的不满。基于这样的情况,如果中国资本加入,能够很好地缓颊各方的对立情绪,不仅能够帮助Stellantis盘活现有的资产,同时也能够让所在地政府和员工的利益得到保留。
对于外界盛传的“接盘侠”东风和奇瑞,同样也不会是输家。如果可以趁着Stellantis内部调整而购入几个欧洲本土品牌,那么对于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的布局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吉利能够快速崛起成为自主品牌头部阵营的车企,与收购沃尔沃后获得的技术和品牌力的支撑密不可分。当前,吉利/领克等在开拓欧洲市场的过程中,沃尔沃的经销商网络也起着关键作用。当前,东风旗下的岚图还有奇瑞汽车都刚刚完成了在港股的上市,拥有了港股的壳资源。因此,无论是从融资角度,还是从扩展全球业务的角度,收购一些知名度较高且还有一定体系能力的欧洲品牌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点评
当前情况下,如果硬要把从美国发迹的克莱斯勒和来源于欧洲的菲亚特和PSA硬绑在一起,意义已经不大了。虽然拆分看上去较为残酷,但是能够让各个品牌聚焦在各自优势市场,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Stellantis当前的情况,为一些过于追求规模效应而收购合并的企业敲了一个警钟,如果各自业务没有很强的黏性和互补性而牵强整合成庞大的跨国集团,这条路恐怕就很难走通。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