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炸裂」的电影,来了。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时隔8年回归影坛。
![]()
她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硬核大片。
比如《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
![]()
这次更刺激,讲述一枚导弹,正飞往美国本土……
因为故事太过大胆。
还引起美国官方高度关注,导弹防御局都罕见地发出「电影纯属虚构」的警告声明。
![]()
标题大意:Netflix的《炸药屋》因描绘核危机引发五角大楼强烈反对
到底讲了什么?一起来看看——
《炸药屋》A House of Dynamite
![]()
![]()
一个普通的周五夜晚。
奥利维亚上尉与孩子、丈夫简单告别后,和平常一样,去白宫战情室值班。

作为一个军事情报官,她的夜班例行工作是:监控其他国家的军事动向。
但没想到,一条突发警报让她寒毛直竖。
太平洋上空,一枚不明弹道导弹正飞向美国芝加哥,载荷为核武器。
撞击概率为100%。
![]()
如果情报属实,那意味着整座城市将在顷刻间化为焦土。
而这枚导弹的出现,很可能只是序幕。
一旦被判定为攻击行为,全球核防御体系将自动进入最高警戒。
一场全面核战争或许就此引爆……
![]()
如果尽早发现,或许还有挽救的余地。
但片中,当他们确定这一情报消息时,距离导弹抵达仅剩19分钟。
战情局、国防部、各军种司令部乃至总统本人,都被卷入这场无比紧绷的倒计时中。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查明原委、决策应对,能否在悲剧降临前力挽狂澜?
电影一开始就吊足了观众胃口。

不过,不像传统灾难片,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极为特殊。
它没有按线性时间推进,而是用一种近乎实验性的结构——
把这19分钟,从三个不同的视角重复讲述三次。
先是前线的军事基地。
因为冷战结束太久,士兵们大都没有接触过实战,日常都是军事演练,没人真相信会有导弹飞来。
事发前,士兵们还在开玩笑、吃零食。

直到雷达图像出现异常,他们才意识到情况不对。
从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再到接收拦截导弹发射命令……
像坐过山车一样,瞬间被逼至高压的工作状态。

第二次回放,镜头切换到白宫战情室。
高级幕僚们迅速整理汇报,信息来源不断更新,又互相冲突。
有人主张立刻上报,有人坚持先核实情报。
有人觉得可能只是操作系统受到了网络攻击,有人怀疑是计算有误。
每个决定都牵动无数程序,伴随着不尽的责任与风险……
![]()
第三次,镜头转向高级官员与各军种战斗司令部。
他们被拉入紧急视讯会议,商讨是否应该提高警戒级别,发射拦截导弹。
是否需要立即对敌方发动报复,以震慑所有潜在的危险性。
是不是该同时启动政府延续计划——将政府首脑先转移到安全的庇护所。
需求、命令在层层官僚体系中被反复核对、签批、转达。
时间在消耗,倒计时在逼近……
![]()
眼看两枚拦截导弹接连失效。
过了最佳拦截的时间点,再发送已经毫无意义。
况且,陆基拦截导弹本就不到50枚,还要考虑后续可能出现新的威胁。

最后,总统被从篮球赛现场的活动中紧急叫回,加入了高层视频会议。
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是在恐惧中继续观望,准备避难方案,还是立刻启动核反击,以震慑未知的敌人?
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毕竟,这是一个可能决定地球存亡的选择。

![]()
影片之所以选择这种多重叙事的方式,不只是为了制造悬念。
而是为了让观众逐步剥开事件表面,一层层逼近现实全貌,看到真正运转的现实逻辑。
执行者的慌乱,高层间的争执,总统的游移不定……
当所有线索拼合,会发现这场灾难下没有所谓的主角。
没有一个睿智的领袖和决策者引领这场救援任务,有的只是一个庞大系统下,无数普通人被卷入旋涡的惶恐、犹疑和盲目的服从。

凯瑟琳·毕格罗让不同岗位的人同时进入危机现场,显然是为了揭示:
在一个足够复杂的体系里,灾难从来不是某个错误决定造成的,有时候也是多个正确决定叠加的结果。
毕格罗拆解了美国传统的英雄主义叙事,取而代之的,是现实官僚机器的真实剖面。
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岗位上:分析员只能看数据,督察员只能等命令,情报官只能揣测,政治高层只能权衡。
所有人都在「做正确的事」,但正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见局部,整个系统反而失去了判断大局的能力。

比如,负责导弹防御系统监测的年轻少校。
他始终理智、负责,有条不紊地指挥团队积极应对。
自出现异常后,他坚持按照规定流程核对、递交报告、等待上级的拦截导弹发射命令。
严格遵循上级的指令,一切操作都完美无误,可最后还是失败了。
或许在等待执行的过程中,他已经清楚胜算越来越小。
![]()
同样,在另一条线,负责国家威胁监控的奥利维亚上尉及其团队,面对的是另一种困境。
她们清楚任何军事反应都可能被误判为挑衅。
于是试图第一时间与国际社会沟通,想先找到源头所在,做好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再上报。
看似考虑周全,却也不断拖延着时间,让局势更无法挽回。
![]()
还有负责撤离命令的官员。
关键时刻因为畏惧承担罪责,还在反复征询法律意见。
![]()
以及最后那位总统的随行军官,他掌控着核武器的使用权限。
他唯一能做的,是解释所有选项,接受并执行总统下达的指令——关于是否要发射核武器以回击。
即便他内心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出于军人的职责,他无法表达真实态度。
![]()
可是,再看看总统本人,与其说是最终决策者,倒更像一个被系统围困的人。
无数数据、报告递到他的手上,他已经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一一浏览和了解了。
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来自不同部门层层上报的建议。
![]()
哪怕他根本不了解其中具体意味着什么。
他只能站在国家立场,考虑更宏大的问题。
怀疑束手以待有失国家尊严,立即报复回去似乎才能展示国威震慑敌方?
![]()
电影最后,眼看那个时刻即将到来。
这些政府首脑被紧急送往避难地堡……
电影就此结束。
对于炸弹是否落地、落在哪里、是否引爆、造成怎样的后果……
观众全都看不到,也不知道。

很多人吐槽这部电影的开放式结局是诈骗、浪费情绪。
但其实,凯瑟琳·毕格罗本就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世界要毁灭了」。
而是想让我们看清,我们正在以怎样的方式与毁灭共存。
整部影片的情感力量,恰恰就集中在灾难的「临界点」。
那种悬在空中的无力感,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前的一瞬寂静。
会发现,即使是全美国最顶尖的团队,最完善的系统,最严格的应急程序,居然也全线失效了。
这种无力并非来自制度坍塌或者个别人的失职,也很难用我们常说的「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去粗暴总结,而是源于一种更隐蔽、更真实的现代性困境。
即人们习惯了用制度、技术和秩序去对抗各种不确定的危机后,反而制造出了新的不确定。
每个环节都在高效运转,但越是高效,越像是在空转。
最终,没有任何人能真正理解和掌控全局。
![]()
这种困境又在核武器体系中有了最极端的呈现。
为了防止战争,人类建造了可以毁灭世界的按钮;
为了防止误触,又设置了层层隔离与冗余。
结果就导致,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每个人都在等待下一个人确认,
无人敢触碰那个按钮,也无人能挽回危机。
![]()
![]()
不难理解,影片上映后,引起了美国官方高度关注。
五角大楼导弹防御局甚至罕见地发表声明,指出片中「拦截系统命中率与掷硬币无异」的桥段纯属艺术夸张,强调现实中的防御系统远比电影可靠。
这恰恰从这侧面证实了这部电影足以穿透银幕,给人们以真实的情感冲击。
![]()
![]()
不同于《奥本海默》那种对历史与伦理的冷静回望,毕格罗的镜头几乎贴着当下。
她无意于解开核弹的谜团,而是想拍出那些即便生活在核威胁阴影下,却早已习以为常的工作人员。
影片最关键的留白,让恐惧不再来自爆炸本身,而来自我们早已深受其害的现实:信息过载、决策延迟、技术依赖、系统囚徒……
这些现代社会的隐性危机,被以极端的形式再次摆在了我们眼前。
![]()
事实上,个体在高度制度化、极端化环境中的精神与道德困境,一直是毕格罗创作的核心母题。
她反复让角色置身高压、失控、甚至反人性的环境中。
让观众感受到制度、秩序与规则的冷漠,以及人性在其中的挣扎与暴露。
《拆弹部队》中的拆弹手,在生死边缘的机械操作中逐渐麻木,对「生」的感知逐渐丧失。
![]()
《猎杀本·拉登》中,复杂的情报与决策链条构建了无形的牢笼,让个体伦理困境格外尖锐。
表面上,她拍的是战争和敌人,但真正的冲突始终发生在人心与系统的张力之间。
![]()
《炸药屋》将这种探问推向极致。
影片不再只关注一个小队或某场任务,而是将整个国家体系当作实验体。
它像一场宏大的系统测试,冷冷地记录当代社会在恐惧、规则与秩序之间的自我瓦解。
那枚对准芝加哥的核弹表面看是外部威胁,但最终指向的是美国社会自身的裂隙与脆弱。
![]()
当然,坦白说,这部电影并不完美。
三次重复同一时间线的叙事手法虽然强化了结构层次,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紧张感;
群像过多,人物难以立体,情绪的温度也因此被稀释。
![]()
但这些瑕疵并不掩盖它的野心。
在一众安全、圆滑的商业大片中,《炸药屋》显得异常锋利。
它用近乎纪实的镜头语言,让核武器闯入现代文明的日常系统,逼迫我们直面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
我们以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秩序中,其实只是生活在一套随时可能失灵的程序之内。
就像片中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每个人都在屋子里造炸弹,想炸掉墙壁,却依然住在屋子里。」
毕格罗的目光,依旧冷峻而锐利。
她想拷问的不是外来的敌人,而是她所生活的分裂、矛盾、不断自我欺骗的美国社会——
一个以恐惧维持平衡,却始终假装安全的世界。
![]()
全文完。
如果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